您好,欢迎访问黄冈市科学技术协会网站!

  中国科协各级组织要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职责定位,推动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科协组织建设,接长手臂,扎根基层,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进军科技创新,组织开展创新争先行动,促进科技繁荣发展,促进科学普及和推广,真正成为党领导下团结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团体,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习近平 2016.5.30 

  中国科协要肩负起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桥梁和纽带的职责,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更广泛地把广大科技工作者团结在党的周围,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要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增进对国际科技界的开放、信任、合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习近平 2021.5.28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学普及(科技馆)

读懂新版《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21-12-17 14:28:28来源:综合自中国政府网、人民网、南方周末

  日前,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纲要》由前言、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提升行动、重点工程和组织实施5部分组成。《纲要》要求,202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5%,各地区、各人群科学素质发展不均衡明显改善,203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25%,城乡、区域科学素质发展差距显著缩小。

  科学素质指的是什么?

  《纲要》指出,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提升科学素质,对于公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衡量一个人是不是具备科学素质呢?一般认为,科学素质是人尊重科学、学习科学、发展科学、运用科学的精神、态度、方法、知识和能力等。根据上述国务院文件的定义,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是指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识,并具有应用其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是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理解基本的科学方法,并且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和方法来指导日常的决策。比如,一个人了解各种营养素对人体作用的基本知识,知道绿豆的基本营养成分,就能够判断出所谓“绿豆治百病”完全是无稽之谈。具备了基本的科学素质,也就不会相信“吃盐能防辐射”等谣言。

  当然,科学包括很多个不同的领域,一个人在某一个领域具备科学素质,并不一定在其他领域也具备科学素质。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科学素质,需要更综合的评估。

  为了评估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科技部等部门2016年制定了一份《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把公民应具有的科学素质划分为26条基准、132个基准点。在测评时,从一个500题的题库中随机抽取50道(必须覆盖所有26条基准)进行测试,正确率达到60%就认为具备基本科学素质。

  基本科学素质测试,看起来简单,实际并不简单。最新文件提出到2025年将中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提高到15%以上,这个任务并不轻松。科学素质与受教育程度高度相关,一般来说,一个群体的平均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具备科学素质者的比例也就越高。当然,这需要在教育中提高科学教育的水平。毕竟还是有些人虽然受过高等教育,但是因为接受的科学教育太少,科学素质仍然比较低。

  推进高等教育阶段科学教育和科普工作

  深化高校理科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科学基础课程建设,加强科学素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深入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持在校大学生开展创新型实验、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项目,大力开展各类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同时指出,实施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育计划。建立科学、多元的发现和培育机制,对有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进行个性化培养。开展英才计划、少年科学院、青少年科学俱乐部等工作,探索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贯通式培养模式。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建立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有效衔接机制。实施馆校合作行动,引导中小学充分利用科技馆、博物馆、科普教育基地等科普场所广泛开展各类学习实践活动,组织高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等开发开放优质科学教育活动和资源,鼓励科学家、工程师、医疗卫生人员等科技工作者走进校园,开展科学教育和生理卫生、自我保护等安全健康教育活动。广泛开展科技节、科学营、科技小论文(发明、制作)等科学教育活动。加强对家庭科学教育的指导,提高家长科学教育意识和能力。加强学龄前儿童科学启蒙教育。推动学校、社会和家庭协同育人。如果能够让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多数都能具备科学素质,那全体公民中具备科学素质者的比例就有望大大提高。

  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列为首位

  《纲要》将“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列为首位,明确指出了针对我国青少年科学素质的培养方略,需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方式上,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教学,保护学生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和想象力;在教育融合上,推行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学习;在教育模式上,加强对家庭科学教育的指导,提高家长科学教育意识和能力;在师资培养上,加大对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的培训力度。《纲要》提出在“十四五”时期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育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夯实人才基础。将弘扬科学精神贯穿于育人全链条。坚持立德树人,实施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将科学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激励青少年树立投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远大志向,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水平。引导变革教学方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教学,保护学生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和想象力。完善初高中包括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学科在内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引导有创新潜质的学生个性化发展。加强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备,加大科学教育活动和资源向农村倾斜力度。推进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深度融合,推行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学习。完善科学教育质量评价和青少年科学素质监测评估。

  《纲要》提出,将在“十四五”时期针对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5类不同的行为主体开展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同时强调,实施教师科学素质提升工程。将科学精神纳入教师培养过程,将科学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作为重要内容,加强新科技知识和技能培训。推动高等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开设科学教育本科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加大对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的培训力度。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加大科学教师线上培训力度,深入开展“送培到基层”活动,每年培训10万名科技辅导员。

  除了学生群体之外,在文化水平较低的成年人群体中普及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随着短视频等社交媒介的发展,在越来越庞大的老年群体中,各种伪科学、反科学的内容传播非常广。老年人的社交媒体圈经常充斥着各种伪科学、反科学的文章和视频。要抗衡这些伪科学、反科学内容的影响,就需要在他们所习惯的媒体渠道上,用他们能够理解、接受的方法,进行正确的科普宣传。(综合自中国政府网、人民网、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