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协各级组织要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职责定位,推动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科协组织建设,接长手臂,扎根基层,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进军科技创新,组织开展创新争先行动,促进科技繁荣发展,促进科学普及和推广,真正成为党领导下团结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团体,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习近平 2016.5.30
中国科协要肩负起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桥梁和纽带的职责,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更广泛地把广大科技工作者团结在党的周围,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要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增进对国际科技界的开放、信任、合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习近平 2021.5.28
——我市加快制定“绿色工业窑炉”省级标准侧记
记者沈红星 报道
按照项目计划,绿色工业窑炉省级标准将于2015年中发布和实施,该项标准的发布实施不仅有利于促进全省窑炉行业向标准化、规范化、绿色化方向发展,还为黄冈窑炉产业发展指明一条全新的市场化竞争道路,同时为申报国家级标准打下理论和技术基础,填补国内该项标准的空白。
在华窑集团董事长王旺林看来,这个标准的成功发布,必会成为我市窑炉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加速窑炉产业五年实现百亿元目标。
这个标准的起草,缘于市科协在今年两会上递交的一份提案:《关于推动绿色窑炉产业跨越发展的建议》。该提案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激起社会及行业的强烈反响。用专家的一句话表达就是:这是一份多方共赢、全社会受益的好提案。
在市科协主席胡建伟看来,这是科协部门积极履行“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三大服务职责所在,是发挥科协优势,将科技工作者的个人智慧凝聚成整体智慧,为“双强双兴”提供智力支撑的职责所在。
一次调研催生一个项目
2013年春天,黄冈大地,双百项目、招商引资、服务企业“三大行动”风生水起。
去年5月,市科协主席胡建伟率科协干部到对口服务企业中洲窑炉调研,在与公司总经理余阳春交流中,得知当前我市窑炉产业发展的瓶颈主要在生产标准和科技人才上。没想到余总随口一出的话,会引起市科协如此大的关注和动作。
第二天,市科协便将此作为重点课题,进行全方位调研。科协干部和市标准化协会科技人员深入全市各窑炉企业摸查行情,拜访专家指点迷津、查阅权威行业资料,了解国际国内窑炉技术发展现状。
我市是全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窑炉生产基地。
经过40余年的发展,已由最初一个法人单位繁衍出60余家窑炉企业,加上黄冈人在外地开办的企业共计过百家;从陶瓷一个行业进入电瓷、玻璃、砖瓦、建材、冶金、化工、环保等多个领域;从单一筑炉到设计、制造、加工、施工、安装、调试等完整的产业链,从几十万元、几百万元的业务,做到了现在总产值近百亿元;全市从事窑炉产业的员工近5万人,撑起全国窑炉市场“半壁江山”。一度有“中国窑炉看湖北,湖北窑炉在黄冈”之说。黄冈因此被授予“中国窑炉之乡”。
在调研中还了解到,当前国内有一些中小型窑炉企业经营规模小、生产粗放、产品质量低、资源及能源消耗高,没有统一的生产标准,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行业和市场的混乱,制约了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也违背了国家“十二五”规划节能减耗的精神。
智者创造机遇,强者抢抓机遇。2013年12月初,市科协迅速以这一课题为基础,申报“第一批湖北省科协科技思想库分库建设试点”单位,在市委书记刘雪荣、市长陈安丽过问下,市科协成为全省第一批市级科技思想库建设的试点单位,并获得项目资金10万元。科技思想库建设进一步拓展了市科协工作领域,关于“大别山生态补偿机制”等民生课题相继立项。
一份提案凝聚一股合力
绿色决定生死。发挥科技智库作用,服务企业刻不容缓。为使项目快速推进,今年全市“两会”上,市科协作为政协的界别单位,以集体提案的形式,递交了这份《关于推动绿色窑炉产业跨越发展的建议》的提案。
提案通过数据分析、剖析原因、研究对策、提出建议,对破解窑炉业能耗高、资源消耗大、综合利用率低、生产效率低等难题,给予了全面分析论证。
4月,这份提案,作为2014年《政协提案摘要》第一期,呈送至市领导阅示。
“建议很好,明确责任,专题研究,应大力推进”;
“迅速召集有关部门认真研究,积极推动标准制定,尽快落实。”
6月上旬,市政府再次召开专题会议,会上,确立了《窑炉省级标准项目实施方案》,该方案明确了项目线路图、时间表、经费保障、职责分工等。
在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产业发展的大时代下,黄冈窑炉行业主动承担起发展节能减排降耗技术的排头兵,引起了行业专家的关注,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专家、武汉冶金建筑研究院、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省工业窑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纷至沓来,鼎力相助。
一个以“政府引导、部门配合、科研机构支持、各大中型窑炉企业参与的机制迅速形成,掀起了“绿色工业窑炉”省级地方标准制订高潮。
作为发起单位,市科协在省科协的大力支持下,把服务窑炉产业的发展,作为推进鄂东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风向标,进一步集聚创新资源和高层次人才,主动作为。
“通过这项工作,不仅为企业增产增效解决难题,也增进了科协组织与企业的情感,为今后科协工作服务市直骨干企业找到了结合点。”这是负责该项工作的市科协干部的感受。
作为具体起草标准的承办单位,市质监局抽调专人、拿出专项经费,设立专门机构,全力以赴,加速推进,让标准早日制订,企业早受益,人民早受益。
一个标准提升一个产业
窑炉是黄冈的特色产业,也是支柱产业,是我市被列入全省七大重点产业集群之一。年承接窑炉工程近2000项,总产值60多亿元。工程合格率100%,工程创优率在95%以上。先后取得了50多项国家专利,10多项国家级新产品,6项列为国家火炬计划项目,8项获国家创新基金支持,10余项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
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力培育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且将窑炉、陶瓷列为加快发展行业。计划用三到五年时间实现窑炉产业百亿目标,将黄冈窑炉做成百年老字号,拟在黄冈城东新区建设黄冈窑炉产业大厦和千亩工业园,把黄冈建设成为中国窑炉的标准中心、检测中心、研发中心、制造中心、文化中心,让“中国窑炉之乡”这张名片更加耀眼夺目。
胡建伟分析说,大力发展和推广“绿色工业窑炉”,是实现工业节能“十二五”规划的国家战略。传统工业窑炉向新型“绿色工业窑炉”转变已成为趋势和潮流。而从现实的角度看,当前“绿色工业窑炉”省级标准的缺位,是制约我市窑炉工业迅速壮大的原因之一。同样目前国家和行业以及各地方均无相应的产业标准对“绿色工业窑炉”的节能指标、构造要求和检测规范作出具体规定。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我们目标是以省级标准为基础,抢占先机,再申报国家级“绿色工业窑炉”标准。
“做标准的企业就是行业的标竿和领头羊,它是制定游戏规则的,只要你在这个行业,就得按该行业的标准来做,所以做标准的企业是绝对的领先优势”。一位窑炉企业技术副总说。
“这件事做到我们窑炉人心里去了……”采访中,记者听到了来自企业对于“绿色工业窑炉”的强烈愿望,所有企业都欢呼雀跃,并积极主动为推动这个项目早日实现尽一份力。
根据实施方案线路图,2015年5月初,将进行标准公示、备案,6月底发布,并对相关技术员进行培训。
初步估计,“绿色工业窑炉”标准实施后,按年新建和改造1000座绿色工业窑炉计算,可节能65万吨标准煤,节电1650万千瓦时,减少排放二氧化硫8.2万吨,减排氮氧化物2.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67万吨。
得标准者得天下。“到时候,质量标准的话语权就在我们黄冈。”透过王旺林这句自豪的话语,我们坚信,黄冈窑炉工业发展的标杆效应和示范效应将会大放异彩,百亿窑炉产业,正踏着“双强双兴”的铿锵旋律,大步流星地向我们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