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协各级组织要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职责定位,推动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科协组织建设,接长手臂,扎根基层,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进军科技创新,组织开展创新争先行动,促进科技繁荣发展,促进科学普及和推广,真正成为党领导下团结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团体,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习近平 2016.5.30
中国科协要肩负起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桥梁和纽带的职责,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更广泛地把广大科技工作者团结在党的周围,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要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增进对国际科技界的开放、信任、合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习近平 2021.5.28
每一次科学探索,都始于一束心中的光;每一束心中之光,都创造着时代的新希望。
10项科研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励;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777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13.3%;麻城市、武穴市被命名为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和省级创新型县(市、区);黄冈市入选全国科创筑梦助力“双减”科普行动试点城市;李四光纪念馆成功获批全国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每一项荣光背后,无不凝聚这群人的智慧光芒——
他们矢志不移自主创新,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他们投身乡村振兴一线,将论文写在黄冈大地上;他们坚守科学普及阵地,撒播科技创新的种子……
他们,都有一个闪亮的名字——科技工作者!他们在各个领域发出一束束心光,交织汇聚成科学家精神的火炬,照耀出大地的明亮。
今天(5月30日)是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致敬黄冈14万默默奉献的科技工作者!致敬闪耀黄冈大地上每束心中之光!
43家专家工作站——
聚集一批高层次人才,汇聚一束束光
在湖北荔众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石材尾灰和粉煤灰、脱硫石膏、钢厂水渣等工业固废一起,被加工成一种叫“超细复合矿物掺合料”的产品,其身价是尾灰的几倍。
昔日令人头疼的尾灰,变成了市场上形形色色的俏销商品,得益于专家工作站的科技人才赋能。
绿色建材是麻城的重要产业,全产业链每年税收近8亿元。然而,石材开采产生的尾灰,给环境带来压力。
2022年,湖北大学二级教授施德安在湖北荔众新材料公司设立专家工作站,带领团队成功开发出全固废高活性复合矿物掺合料,并引进投资1.2亿元,建设一条60万吨/年的高活性复合矿物掺合料生产线。
“新产品具有高细度(超过水泥细度 160%)、高活性、低需水量比等特性,突破了建材行业无法实现大规模、低成本、连续性加工超细粉的技术瓶颈,解决了大别山地区工业固废、尾渣尾矿处理的难题。”黄修林介绍,团队还引进了材料工程、矿山修复等5个专家创新研发团队,具备石材产业全链条研发与技术服务能力。
“专家工作站有效发挥了高端人才在企业关键技术突破、重大项目研发、高层次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作用。”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彭学海说,近年来,市科协把专家工作站建设作为汇聚科技人才,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着力点,通过压缩建站申报时限、召开推进会,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园区(企业)建立专家工作站,全市有效期内专家工作站43家、引进600余名院士专家团队科研人员。
建立一个专家工作站,聚集一批高层次人才,培育一批突破性产品,引进转化一批高质量项目。
湖北祥云(集团)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依托专家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培育、招引专业技术人才400余名,持续开展科技创新,拥有国家各类专利86件,推动企业发展壮大。2022年公司产值突破107亿元,成为黄冈市首家产值突破100亿元的民营企业。
蕲春县酒铺再生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专家工作站,与华中农业大学开展人才培养计划,参与21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协同开展了10余项再生稻科研项目。
近几年,市委组织部、市科协以“智汇产业链振兴大别山”为主题,围绕我市生物医药产业、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重点主导产业,开展了10多场“院士专家黄冈行”活动,先后邀请李培根、桂建芳、仝小林、骆清铭等一批院士深入企业车间,开展了主旨报告、把脉问诊、对接需求,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全市有效期内43家专家工作站培训专业人才超3800人次,助力企业取得专利近200项,培育新产品40多个,合作项目30余项,新增产值约20余亿元。
“1+N”服务模式——
大力举荐科技人才,释放一束束光
走进湖北上桂农牧有限公司,总经理闫铁山正在忙着接待大客户。
闫铁山是来自浠水县蔡河镇的一名蛋品贸易经营者。他心中始终有个目标——让中国人吃上放心鸡蛋。
心中有梦想,脚下有力量。从事蛋鸡研究15年,闫铁山推动《浠水鸡蛋》团体标准落实,建立了鸡蛋采销、标准化流程,注册“佳美鲜”等五个国家级商标,成为鸡蛋期货车板交割第一人,经营仓库覆盖湖北各县市,每天贸易量300万枚以上,在蛋品行业里有“湖北蛋王”之称。
得知被选树为2023年黄冈市“最美科技工作者”,闫铁山表示,这是荣誉,更是前行的动力。
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点燃科技工作者投身高质量发展激情,市科协探索出“1+N”服务模式:即以思想政治建设为引领,实施走访慰问、政策支持、“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和黄冈籍院士事迹展等N项举措,营造创新生态,激发创新活力。
时隔两年,湖北斯曼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学新,对2021年5月作为黄冈市唯一代表,参加在京举行的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感慨万千:作为基层民营企业科技工作者代表参加这么高规格的盛会,备感振奋,必须奋力追梦。
成立10年来,斯曼新材料公司始终坚持技术立企,通过与武汉科技大学共建联合研究所(常驻4个教授团队),打造“孵化式”研发合作模式,获得多项发明专利,完成90镁铝尖晶石微粉制备及产业化项目,推动公司跨越式发展,成为湖北省知识产权示范建设企业、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上市后备“金种子”企业。
“政治上关心,工作上关注、生活上关怀,为我们科技工作者创新创造提供保障。”采访中,许多科技工作者感同身受。
2023年“最美科技工作者”、90后黄威,华中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来到黄冈市农业科学院,从事作物遗传育种与栽培技术研究、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与推广工作。他连续6年与科研院校合作研究课题6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9篇,其中SCI论文3篇。他和团队成功选育出适宜黄冈市大面积推广的低感菌核病、抗病毒病、含油量高达51.18%的高产油菜新品种“中油212”。
“把科学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田。”黄州区赤壁小学校长邹春林通过设立的科学实验室、创客工作室、科普图书室、“科学+”的综合实践等项目,让学生开启了科创之旅,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走近默默奉献的科技工作者,你会发现:农业科技工作者,以广袤农田为画布,为农业现代化挥洒汗水;基础科学工作者的不舍昼夜,与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的志向;科普工作者,以自己的足迹为笔触,将心中的人文之光投向大地……
彭学海表示,全市科协系统将进一步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弘扬科学家精神,厚植家国情怀,创新争先、自立自强,为黄冈建设武汉都市圈重要功能区和全国革命老区绿色发展示范区贡献智慧和力量!
薪火不息,微光成炬。每一束心中之光,必将在黄冈大地照亮更多梦想。